近日,我院2024级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5个班级的《企业局域网组建》实训圆满结束。这场为期两周的实践教学活动,以OBE教育理念为指引,融合PBL教学模式,通过丰富多元的实践环节,让学生在"做中学、学中思"中夯实专业基础,为后续课程学习与职业发展筑牢根基。
打破传统模式,构建实践新生态
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陈高锋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改革,多次就实训方案制定提出指导意见,强调"要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理解专业价值,在解决问题中积累职业能力"。基于此,本次实训打破传统单向实验课模式,以"成果导向"为核心,围绕"中大型网络架构认知—设备实操—岗位模拟—综合应用"全链条设计内容。
本次实践教师共五个班级分为35个小组,创新采用"分组协作+组长评审"机制:在网络设备调研汇报环节,各组组长化身评委,依据设备参数准确性、应用场景匹配度等统一标准为汇报同学打分,并针对技术细节提问互动。这种模式不仅强化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,更锻炼了其批判性思维与表达能力。
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研室主任冯春卫表示:"实训全程对标企业真实岗位需求,从线缆制作的毫米误差控制、网络产品调研介绍到网络拓扑图的规范绘制,每一个环节都渗透着'细节决定成败'的职业素养培养。"
多维实践赋能,锻造核心竞争力
实训内容涵盖四大核心模块,形成循序渐进的能力培养体系:
1.中大型网络认知:学生从北校区乘车前往南校区,实地参观校园网核心机房与综合布线系统,直观感受核心交换机、光纤配线架的布局逻辑,将VLAN划分、路由策略等抽象概念与物理实体对应。


学生认知局域网络设备
2.线缆制作实战:聚焦568A/B线序标准,学生在30分钟内独立完成双绞线制作,通过福禄克测试仪检验导通率与线序正确率,将OSI七层模型中的物理层知识转化为精准操作。

学生工艺制作568A、B双绞线
3.网络设备调研与汇报:采用PBL模式,以"企业局域网设备选型"为驱动问题,学生分组调研华为、锐捷等品牌设备参数,模拟销售场景汇报。评委组长的犀利提问,如"100人企业为何优先选择S5700系列交换机",倒逼学生深入思考技术与需求的匹配逻辑。


学生进行网络设备调研汇报
4.虚拟仿真应用:通过华为ENSP模拟器搭建校园局域网,解决报错40、41等实操问题,绘制完整网络架构图,实现从理论到虚拟组网的跨越。

学生使用eNSP设计网络拓扑图
夯实专业根基,衔接未来发展
实训成果最终以11-15页(3000-5000字)实训报告的总结报告呈现,字里行间展现着学生的成长:从混淆"交换机与集线器功能"到清晰阐述VLAN划分对网络安全的意义,从对光纤传输距离的模糊认知到精准推荐"单模光纤用于500米以上传输"。
指导教师任朝辉表示:"实训为学生铺就了从基础到专业的阶梯——设备选型中理解的参数含义,将为大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铺垫基础;ENSP模拟器操作经验,将直接助力以后的专业综合项目实训。"
此次实训在学院领导的统筹支持下,实现了"理论—实践—岗位"的无缝衔接。学生不仅掌握了网络组建的硬技能,更培养了团队协作、问题解决等软素养。正如24103班学生雷弟佳在报告中所写:"这场实训让我明白,专业学习不止于课本,更在于将每一个知识点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。"
(文/赵勃 任朝辉 责编/刘雅婷)